- 时间:2025-01-24
- 点击:0
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时代之需、发展之要。智能装备技术学院聚焦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主动应对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发展,联合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等行业头部企业实施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以培养更多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教育目标,依托学校一流师资和信息技术专业办学优势等,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互助共建,筑牢现场工程师培养“压舱石”。以“创新驱动、协同发展”为核心,紧密围绕湖南“三高四新”战略,聚焦抽水蓄能绿色产业链,智能装备技术学院联合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长沙天心经济开发区、机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现场工程师学院,形成了“校企政行协同、人员互聘、资源共享、共同协商”的现场工程师培养运行机制。
目前,通过天心区政府投入、学校自筹、行业资助、企业投入等多方投入机制,已筹措项目建设经费近1000万元,重点在现场工程师培养、师资培训、实践基地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组织建设与投入。
现场工程师项目建设小组研讨建设方案
优化选拔制度,严把现场工程师培养“入口关”。针对现场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岗位能力需求,智能装备技术学院将现场工程师招生对象确定为智能装备技术学院2023级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在校生。通过科学制定选拔标准,从文化素质测评和职业能力测试两个方面进行测试,开发个性化“6+6”测试模块;在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组织评价,制订择优增补机制,遴选排名前10%的学生增补入班。同时结合2022级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岗位实习工资可达1万,该专业学生整体素质和技能过硬,企业认可度高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2023级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44名学生为培养人选。
课程实施以来,现场工程师班学生《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平均成绩比平行班级高7.3分,专业基础技能测试通过率比其他班级高11.2个百分点,学生综合素养显著改善。截至目前,现场工程师班学生获得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奖项6项、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项2项。
现场工程师考核现场
强化师资队伍,打造双师双能“强引擎”。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智能装备技术学院依托校内外资源积极组建一流师资队伍,遴选21名教科研能力突出、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名师为学校导师;从水电八局教培中心遴选12名企业培训师,从企业项目部遴选24名项目一线能工巧匠、管理人员为企业导师,联合组建57人的高水平“三导师”教学团队。校内外导师相互学习,互助成长,建立了“内外联动、名师引领、互融互助”的教师成长模式,形成一支“师德高尚、领域相近、专兼融合、能力突出”的高水平双师队伍。
项目实施以来,校企融合的“三导师”教学团队被认定为省级“楚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团队“双师型”教师比例提升至91.2%;教师参加教师职业能力竞赛获得省级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10余项;团队教师指导学生技能竞赛获得国赛、省赛奖项17项;团队教师获得省级表彰3人次、校级表彰12人次;师德师风优秀事迹和团队现场工程师先进育人模式被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省级媒体报道9次,师资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大幅度提升,现场工程师培养按下“加速键”。
校企导师带领学生在施工现场授课
创新教学形式,构建“双元六段”育人“新模式”依据学生中心理论,创新“岗位牵引、学生中心、双师协同、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智能装备技术学院依托中国水利水电八局工程建设经验多、在建项目多、工作现场多、能工巧匠多以及学校教师教学经验足、教师科研经验足、数字化课程资源足、实训场地足等“四多四足”优势,为学生配备校内、校外双导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校企双元协同,创新实施“校企双主体、学徒学生双身份、校企双导师协同合作”的“双元”模式,推动“三个融合”,即充分发挥政行企校融合优势,促进工程师培养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学徒与员工培训相结合,按照“职业认知—校内能力训练—企业项目实训—校内技能强化—企业跟岗实习—企业岗位实习”六个阶段,学训交替,推行“双元六段”的教学组织形式。
从项目实施到现在,学生已完成掘进机液气压传动技术、装配钳工综合技能、电工基础、机械基础等17门专业课程,装配钳工综合技能、电工综合技能、机械装配技能等4门集中实践课程,课程通过率100%,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率为92.7%。
开发校企双元教材
紧扣时代脉搏,树牢数智赋能“风向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依托数字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新型劳动者具备数字素养,大学生作为今后新兴产业以及数字经济未来的主要从业者,其数字素养与技能是影响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的关键因素。智能装备技术学院依托国家级计算机培训基地和国家示范性软件技术学院等办学优势,结合水电八局承接海外项目多的特点,共建共享,构建基于数字化培训的课程体系。采用数字技术、虚拟仿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分层分类按照能力模块核心课程实践项目真实任务知识、技能点构建数字化资源。建成立体化资源库与虚拟仿真平台各1个、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出版融媒式教材6部,核心课中平均不少于80%的学时使用数字技术授课,提升了企业员工数字化能力,为服务企业“走出去”战略提供实现路径。截至目前,校企双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分时分地开展员工培训100余人次。(智能装备技术学院 刘乐)
一审:尹玉林
二审:崔灿
三审:谭乐平